專欄連載Column

2022-07-05

第31堂 小隻球手的心理迷思

想要在高爾夫賽場上競爭,絕對需要心理訓練的強化,抓鳥多的人不一定是最後贏家,少犯錯的傢伙才能笑到最後。

一位國家隊技術教練跟我說,心理對於高爾夫很重要,但是看不到立即效果的東西,大家都不願花錢去學。這些話,說明了台灣高爾夫環境的現實,多數人還是相信技術能贏球,其次是球具、體能,最後的選項才是心理。

今年春天在美國成立的韓國李日姬高爾夫學院,課程內容之一是高爾夫致勝心理訓練,或許心理訓練已經成為韓國球手的日常。22年前替韓國女子高爾夫打開美巡賽大門的朴世莉提出心理訓練的概念,傳說中的故事是她老爸帶著朴世莉去墓地旁邊過夜練膽量,最後朴世莉成功了,她的心理訓練傳說就成了後來韓國球手的神主牌。

體型偏小隻的日本球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高爾夫致勝心理訓練的口號心、體、技成為鍛煉的不二選擇。日本人的身材不如歐美大號,只能在體能補強,在心理訓練超越。ALBA雜誌日文版就有很經典的心理題材,說明了一般日本讀者都能接受,而台灣足足晚了日本30多年。

體格大隻的歐美、澳大利亞球手,更遠在40多年前就認定心理是最後競技的決勝因素。班侯根、阿諾帕瑪等大咖都說了,比賽時的勝負,9成看心理素質。澳大利亞甚至比美國更早把心理訓練應用在高爾夫競技上,目前在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PGA的訓練學分裡,都有心理這門課,所以洋人球手從小就對心理訓練耳濡目染。

中國大陸在8年前就開始接納心理訓練應用在高爾夫競技,並實踐在國家隊與職業球手身上。套句大陸人的口頭禪,看不見的最貴,這種思維與台灣成了鮮明對比。大陸高爾夫球手想要後來居上,任何可能的方式都先採用再說,或許,就是大陸球手成績猛進的原因。

把地球上的高爾夫心理訓練故事說了一大圈,就知道各國高爾夫強弱是有根本的原因。心理素質好的球手,打壞的幾率偏低,相對的,心理素質差的人,同樣也抓了幾隻鳥,但莫名其妙打出的勃雞比鳥還多。高爾夫比賽裡,大家的技術差距有限,看不見的心理差距就不是一般大。每次比賽後,你可以去看一下球手的比賽成績卡,抓鳥多的人不一定是最後贏家,少犯錯的傢伙才能笑到最後。

防守是最好的進攻,心理訓練是幫助球手避免崩盤,把傷害降到最低,最終才有機會浮出水面。祝大家好運!

 

 

賽場心理學的實踐家

黃承富
台灣運動作家中的ACE。日本東海大學專攻運動致勝心理學。右手玩高爾夫,左手寫棒球。現為完全運動智庫負責人。